大量出土·大量保存·有效利用 |
 |
横滨开港资料馆调查研究员伊藤泉美 |
 |
在山下町136番地横滨妈祖庙(天后宫)的建设工程地,出土了大量明治·大正时期的炼瓦遗骸、玻璃瓶、陶器碎片等。它成为关东大地震以前及灾害时,中华街状况的非常贵重的历史资料,同时,也是能推察到震灾复兴时期,日本土木工程重要的事例之一。横滨妈祖庙、横滨故乡和历史财团的三大设施(横滨开港资料馆·横滨城市发展纪念馆·埋葬文物中心)临场了这一工程,将出土炼瓦保存下来,进行有效的利用。
|
 |
Ⅰ 出土场所 横浜市中区山下町136番地 |
 |
Ⅱ 出土遗物和构造 |
1. |
炼瓦遗物和构造 【照片1】
【照片2】 |
|
整地皮表面出现的炼瓦,从这现象,能想象到相当部分是用炼瓦所铺。并且,从所使用的炼瓦上的印章及形状证实,是关东大震灾以前的遗物。其中,也有1880年所生产的炼瓦。像这样能免遭破坏的炼瓦出土,可谓非常新奇。同时,从地基的道路一侧,可认为是建筑物基础部分的的炼瓦也被出土了。
|
|
 |
2. |
地层面的断面图【照片3】
|
|
136番地的地基从表面的 1)柏油,2)混凝土, 3)铺炼瓦,4)
炼瓦碎片(可判断是由于关东大地震附近所倒塌的建筑物墙的炼瓦碎片)5)自然的地层。
|
|
 |
3. |
出土遗物 【照片4】
【照片5】 |
|
(1)炼瓦
|
① |
炼瓦上秤砣的符号,表示一块一块用手工切割而成的炼瓦
确认了横滨下水道设置的时候(1881年——1887年)使用的炼瓦也是同样的印章,是东京的小菅集治监(现东京拘留所)所生产。确认为是136番地地下所埋藏的下水道管,被以后的建筑物被再利用的。
|
|
② |
机械制炼瓦 主要是在明治22年以后 被制造的砖瓦。被确认表面是用钢琴线切割时所产生的「绉绸」花样。 |
|
|
(2)以高热溶化的坛 |
|
(3)陶器碎片和玻璃瓶 |
|
再者,现在因为是在收集史料的处理阶段,所以对于详细报告,还需要时间。
|
 |
Ⅲ 历史的意义 |
○ |
此地的历史 |
|
山下町136番地,在江户时末期、明治初期,设置了横滨外国人居留地—136番地。现在的南门路(旧前田桥路),是从关内的山下居留地(主要商业区),连接山手居留地(住宅·文教地区)的道路,是逗留外国人的热闹的地区。从现在开始一百年前面的山下町136番地,根据当时的英文年鉴The
Japan Directory,存在着中国人经营的餐馆·兑换商·藤制家具店,西洋人经营的酒馆,日本人经营的牛奶店等。
【照片6】
【照片7】 |
 |
|
在山下町旧外国人居留地,被认为那一带地下埋设着许多炼瓦的遗骸。可是,在近代的遗骸之类中,被排除在埋葬文物的对象之外,由于近几年的山下町地区是建设高级公寓的高峰,很遗憾,那些贵重的遗骸都一一被丢失。
此次在钻孔调查的阶段,发现了炼瓦遗骸的存在,对中华街宝贵的历史遗物,施主横滨妈祖庙的意向,在严厉的工程中,要点工程的针求横滨开港资料馆·横滨城市发展纪念馆·埋葬文物中心职员的意见,现场观察留下了照片的记录等。为此,震灾以前所铺炼瓦的状况,震灾复兴时期日本的土木工程有了具体的认知。
同时,这次出土的遗物,特别是对大量炼瓦(约800块)的保存,有效使用、起有着很大的意义。在慎重的安排下,现决定700块炼瓦用于妈祖庙前的太鼓楼和钟楼下的基础部分。另外100块炼瓦保存于:
。 |
|
 |
Ⅳ 出土遗物的保存·有效的利用 |
① |
天后宫(妈祖庙)的运用 |
|
700块炼瓦用于妈祖庙前,两侧太鼓楼和钟楼下的基础部分。 |
|
 |
② |
100块炼瓦保存于横滨城市发展纪念馆。 |
|
横滨市发展纪念馆规划展示的介绍 |
展示名称: |
「长眠于地中的城市——横滨近况」(假称) |
展示期间: |
2005年9月3日(星期六)~12月11日(星期日) |
展示地点: |
横滨都市发展纪念馆 日本大通路12番地 |
主办单位: |
横滨都市发展纪念馆·横浜市故乡历史财团埋葬文物中心 |
合作单位: |
横滨都市发展纪念馆 日本大通路12番地 |
展示内容: |
出土遗物 出土状况的照片介绍 |
联络处: |
横滨妈祖庙 |
电话: |
+81-45(681)0909 |
|
横滨开港资料馆调查研究员 伊藤泉美 |
电话: |
+81-45(201)2100 |
|
http://www.tohatsu.city.yokohama.jp/
|
|
|
|